小学生营养需要的特点
小学生一般为6~1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平均每年身高增高4~5cm,体重增加1.5~2kg,而且此时大脑还要增长,神经系统还要不断发育完善。他们独立活动的能力逐步加强,而且可以接受成人的大部分饮食。这一时期的孩子,在饮食上往往被家长看作大人,其实他们仍应得到多方面的关心和呵护。
小学生热能及营养素需要特点如下。
一、热能
儿童基础代谢率高,活泼好动,生长发育旺盛,需要较多的热能。对于小学生来讲,三大产热营养素在总热能的分配上比较合适的比例是:蛋白质占总热能的12%~15%;脂肪占总热能的25%~30%;糖类占总热能的55%~65%。
二、糖类
糖类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供给热能,在总热能中所占比例最大,是热能的最经济来源。摄入糖类能防止体内脂肪过多地氧化,产生有害物质,而损伤身体;也不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过多地用于产热以及组织蛋白质过度分解,所以糖类有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小学生应摄入充足的糖类。
三、脂肪
小学生摄入脂肪量要适当,如果长期摄入过量脂肪,超过机体的需要,则储存于体内,形成肥胖;长期脂肪摄入量过少,依赖脂肪中的某些成分合成的许多促进生长发育的激素的合成就会减少,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导致小学生的生长发育迟缓。
四、蛋白质
蛋白质对于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并非是供给热能,如果蛋白质过多地用于产生热能,其他的功能就会减少,所以总热能的供给必须满足小学生的需要,否则膳食中的蛋白质便不能发挥其特殊的生理功能。我国居民平时进食的食物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质量较差,消化吸收率较低。所以,小学生的膳食中应有较多的奶、蛋、鱼、瘦肉、大豆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
五、维生素
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常有维生素A、B族维生素(主要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缺乏,应注意补充。